1945年秋,日本空军大队被八路军俘虏,日军少佐大胆指着伍修权腰间的
1945年秋,日本空军大队被八路军俘虏,日军少佐大胆指着伍修权腰间的勃朗宁手枪说:“请将军把您的这支手枪赠给我”,从此,我国就多了一个新兵种...
1945年秋季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八路军一支前锋部队在辽宁本溪附近的山地遭遇了一支日军残余力量。这支日军是"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飞行队",由少佐林弥一郎率领,近300人在内。
八路军部队发现他们后,迅速实施包围,但并未采取进攻行动。相反,他们向林弥一郎等人释放出和平信号,表示愿意接纳投降。
彼时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的抵抗已接近终结,林弥一郎等人在与八路军的遭遇战中亦已伤亡惨重。加之身后还有数量众多的苏联红军压境,他们别无选择,只得做出投降的决定。
代表团成员以极大的诚意和友好态度,向林弥一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俘虏的政策。只要放下武器,他们将受到人道体面的待遇,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更难能可贵的是,代表团提出希望能留下林弥一郎等人,一同参与到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设中来。
这一振聋发聩的提议,令昔日的敌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惊和踌躇。林弥一郎更是心存疑虑,总担心这只是一个陷阱或者口惠而实不至。
八路军的确没有辱骂他们,更没有践踏他们的人格和尊严,会谈进行到一个阶段,林弥一郎突然注意到伍修权佩戴在腰间的那把造型朴实但制造精良的勃朗宁手枪。
也许是一时冲动,又或是出于对八路军诚意的终极考验,林弥一郎突然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
“我很想请将军把您的这支手枪赠给我,也许,我能更好地说服我的同事们……”
在场所有人为这出人意料的要求感到一阵错愕,因为林弥一郎的要求颇有些僭越和傲慢了。他不过是一名战败投降的俘虏,凭什么索要战胜方将领的配枪?这实在有失身份和分寸。
更何况,如果伍修权真将手枪交给林弥一郎,谁也无法保证林弥一郎不会临时反悔,对在场人员造成威胁,所以在那一刻,现场陷入了一种凝重而有些尴尬的气氛中。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伍修权毫不犹豫,迅速从腰间解下了那枚手枪,双手郑重地递到了林弥一郎的面前。
伍修权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令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将领,他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胸襟气度和善意。
从那一刻起,林弥一郎開始重新审视这支主张"和平民主"的军队。很快,他接受了共产党邀请,决定留在中国,为建立新中国的空军出一份力。
从1946年开始,林弥一郎和其他几十名曾经的日军飞行员们参与到航空学校的创办工作中。他们为培养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一开始,工作环境着实艰苦。旧机场旧设施,加之师资力量匮乏,生活物资供给亦岌岌可危。但八路军代表团早就许下了承诺,誓要为这群"新援军"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果不其然,八路军言出必行,每当航校遇到燃眉之急,他们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从粮食储备到教学用具,从生活用品到医疗卫生,样样俱全、无微不至。这让林弥一郎这群昔日的"敌人"感动不已,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诚意和善意从此彻底坦诚相待。
就这样,这群曾经的敌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根,刻苦钻研,兢兢业业工作着。随着航校的壮大和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员从他们手中汲取了宝贵的飞行经验。
在随后的日子年里,林弥一郎兢兢业业、一心一意教书。离开中国时,他无怨无悔,反而以在共产党执政下工作为荣。
退役多年后,林弥一郎曾多次自费回访,希望能重返当年工作过的航校。尽管校园早已更迭,但他仍对这片土地、这群人充满无尽眷恋,就像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第二故乡做的那样。
林弥一郎的一生经历实在太过传奇,以至于人们对他是否存在过都产生了一些怀疑。但无可否认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个命运的交点,一个日本飞行员和一群中国共产党人确实发生了精神契合,留下了感人至深的佳话。
林弥一郎后来也确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了友谊勋章,以表彰他为两国人民友谊所做出的贡献。这份荣誉并不夸张,因为正是林弥一郎等人,架起了中日两国休戚与共的理解之桥。